骏花品书阁

字:
关灯 护眼
骏花品书阁 > 少年狄仁杰:十大国宝案 > 第一百一十六章 辽东城

第一百一十六章 辽东城


入秋,皇城落叶凋零。

圣人身体日渐康复,也时常由太子李治陪同,到御花园走走。

这一天,武媚娘自制琳琅茶点,打算送给圣人品尝。

她拎着食盒,穿过曲径通幽的连廊,越过潺潺溪流,无意中发现一处假山后人影憧憧。

其中有武将佩刀,鬼鬼祟祟,数人聚集。

武媚娘见状陡然生疑。

多人藏身御花园假山后,窥探圣人行踪,图谋不轨?

她心里一惊,于是悄悄迂回,加快脚步去找圣人。

此时,圣人和太子李治正在不远处的湖边谈着什么。

武媚娘匆匆赶到,将食盒塞到李治手里,拉着圣人就要离开。

圣人大惑不解,微微一笑。

“哎,媚娘,如此匆忙又是为何呀?”

“先离开是非之地再说!”

圣人身高体壮,站在那里岿然不动。

相比之下,弱小单薄的武媚娘根本拖不动他。

“哈哈哈哈哈。是非之地?这里只有我和太子两人,难不成媚娘对太子有什么误解?”

“防人之心不可无!”

武媚娘瞥了李治一眼,明显有所怀疑。

接着,她凑到圣人耳边低声告警。

圣人听完眉头微蹙,转向假山方向张望,似有不悦。

太子李治瞬间紧张起来。

“阿爷!”

“你的人?”

“是。”

“都有谁在那里?”

李治为难地摇摇头,欲言又止。

本来这件事情就没打算惊扰圣驾,因事态紧急,才临时安排相关人等在御花园见面。

想等圣人回房休息后,立即处理此事。

没想到被武媚娘无意间撞见,这下想瞒也瞒不住了。

圣人望着太子,目光平和,毫无责备之意。

李治思来想去只能实话实说。

“阿爷,今年东征高句丽进展顺利,即便偶尔出些状况,儿也能处理妥当。你尽管安心养病,只盼早日康复。”

“高句丽?你们不会是在辽东城碰了钉子吧?”

圣人看似随意的一句话,直接戳中李治的心事。

看来什么事情也瞒不过圣人的眼睛。

他点了点头,一声轻叹。

“唉!儿臣无能,辽东城死活绕不过去啊!只是阿爷近日身体抱恙,没有奏折传递军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圣人感慨道:“辽东城,高句丽诡秘之地,我能轻易忘却吗?”

辽东城,之所以给圣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遇到的种种诡异。

这年的五月,圣人御驾亲征高句丽。

李道宗,也就是如今的鸿胪寺卿,当时出任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

自起兵征伐高句丽以来,唐军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因此他根本不把小小的辽东城放在眼里。

仅派四千铁骑实施突袭。

结果,宛如泥牛入海,这支铁骑一去不复返。

李道宗怀疑遭高句丽军埋伏,待唐军主力赶到,下令连夜突入辽东城,血腥屠杀万余人。

天亮时才惊觉自相残杀,情状颇为诡异。

李道宗为此亲至辽东城外探查,吃惊地发现,辽东城外构筑一座规模庞大的隋军“京观”。

所谓“京观”,就是交战一方为炫耀战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

京,谓高丘也;观,阙型也。

辽东城外这座规模庞大的“京观”已有数十年。

相传,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军与高句丽一战惨败,仅辽东城便有十万东征隋军将士丧命,尸骨堆积成山。高句丽王高元下令,将隋军尸骨全部集中在一起,盖土夯实,砌筑“京观”,以为威慑。

光阴几十年,弹指一挥间。

如今寒风掠过,吹去“京观”上薄薄封土,露出隋军将士森森白骨,间或有骷髅、骸骨从中掉落。

每逢初一、十五,冤魂哀嚎吼叫,彻夜不息,似乎随时破冢而出。

传闻全靠高句丽神秘国宝——大傩摄魂瓶予以镇压,否则万千冤魂奔涌、肆虐,辽东不得安生。

后来,李道宗才了解到,辽东城又名唐人城,其实并非全都是唐人,也有隋军降将,以及高句丽人在此居住。凡兵者,入辽东城,均心智丧失;不服军令支配,无不解甲归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自此,与高句丽人混居生活,通婚往来,生生不息。

传言这一切也都是因为高句丽那件神秘国宝——大傩摄魂瓶。

都说这件萨满教的宝物具有收敛心性、平息杀戮、劝人向善的神奇功用。

是否确实如此?

不得而知。

连吃败仗的李道宗向圣人禀告此事,鉴于辽东城种种诡异,建议围而不攻,绕道而行。

圣人虽采纳了他的意见,也就此埋下了一块心病。

……

如今既然太子李治接手东征高句丽一切事务,再次遇到同样的棘手问题,也不足为奇。

圣人心事重重,一再思忖。

“辽东城周边数十城已尽在我手,唯有此城迟迟难以攻破。宛如高句丽安插在我方的一颗钉子,如鲠在喉,如芒刺背,早晚都要拿掉它!”

“是,儿正有此意,所以才找人来紧急协商。”

“那就请他们过来吧!”

既然圣人决定过问此事,李治也不便坚持,决定立即将躲在假山后的众人喊来。

武媚娘见圣人与太子有要事商谈,颇为得体地先行告退。

与太子李治等人擦肩而过时,她目光低垂,分寸有度,不紧不慢地绕行。

李治心中暗暗赞许。

认为五品才人武媚娘忠诚可鉴,遇大事不慌,有情、有义、有胆识、有气度,一众嫔妃之中委实令人刮目相看。

太子李治邀约,所有人到场。

除兵部尚书崔敦礼、陇州刺史李云将等几位唐军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府兵都督外。

仅担任鸿胪寺卿闲职的李道宗也在被邀请之列。

只是,他对有关辽东城的话题异常敏感,始终不置可否,一言不发。

反观崔敦礼、李云将等人,倒是强硬的主战派。

在场众人议论纷纷,态度积极。

“目前我唐军东征高句丽之战一切顺利,数十万大军携天朝上国之威,摧枯拉朽,横扫一切。”

“高句丽军节节败退,我唐军先锋已逼近平壤。”

“唯一的例外便是这座辽东城,兀自岿然不动,且深藏于我军腹背,成为阻碍我军扩大战果的一块绊脚石。崔某初衷不改,依然坚持,必须尽快搬掉它!不惜代价!”

“崔尚书所言极是。”

李治看上去忧心忡忡,愁容满面。

“我曾苦心研究破城之策多日,为探明对方虚实,也曾派出多批细作进入辽东城……”

圣人点点头,已经猜到了令人失望的结果。

“估计没有一个能活着回来,要么变成一具尸体,要么就是音讯皆无!”

……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